母婴营养品迎“防敏”革命,健敏思要抢行业定价权?
在母婴营养品行业,有个现象:多数品牌还在用“无添加”“纯天然”这类模糊概念来吸引消费者,仿佛只要喊出这些口号,就能让家长们安心掏钱。
在母婴营养品行业,有个现象:多数品牌还在用“无添加”“纯天然”这类模糊概念来吸引消费者,仿佛只要喊出这些口号,就能让家长们安心掏钱。
但根据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2024年中国名义GDP约为18.75万亿美元,占全球GDP的约18%。这个差距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们生产了全球三分之一的东西,但只拿到了不到五分之一的钱。
你的定价权被抢了!商家哭诉:平台逼我签“最低价协议”,否则罚百万
这是一场载入史册的粮食金融对决。对决双方分别是拥有150年历史的全球第三大粮食商路易达孚,和中粮集团旗下初露锋芒的中粮期货。
“多看多听多学”对我不是姿态,而是生产力。长期把外部变化与一线反馈装进脑子,信息会沉淀成一套“可调用”的范式:遇到问题先定位场景,再从过往可证的做法里调取解法,按当下资源重组。真正能在市场里站住的公司,不是“什么都行”,而是“某一类问题总能更快、更稳、更省地解
谁定价?不是我们,是澳洲的必和必拓(BHP)、巴西的淡水河谷(Vale),背后一水的美元基金老爹,其中不乏我们熟得不能再熟的先锋、贝莱德、罗威基金。
最近,国际大豆市场可真是热闹非凡!巴西这个全球大豆最大生产国,居然玩起了“涨价逼宫”的戏码,把对华大豆报价一路抬到650美元每吨,比美国大豆溢价超66美元,这可是近四年的新高!要知道,中国可是全球最大的大豆消费国,每年大豆消费量超过1亿吨,巴西这么干,不就是想
过去几十年,中国在全球资源市场始终面临一个尴尬悖论:我们是最大的买家,却不是价格的制定者。从石油到铁矿石,从铜到锂,定价权几乎都被西方交易所、指数机构和矿业巨头牢牢掌控。然而,2025年10月,一场看似平静的铁矿石谈判,却成为中国争夺全球资源定价权的分水岭。
提到深科技,关注科技和新能源的投资者大多有印象。这家老牌科技企业,没守着老本行吃老本,反倒靠储能、芯片两大业务闯出新路,不仅国内站稳脚,出海还拿到了定价话语权。今天用大白话拆解它的核心优势,不吹不夸,全是实在信息,帮大家看清它的业务逻辑。
很多老师认为把课程内容打磨到极致,用户就会主动买单。但事实真相是:在知识付费的海洋里,专业度只是入场券,风格才是老师的隐形定价权。根据对比分析,同赛道中风格更为鲜明的老师,溢价能力能高出300%——大多数用户记住的从来不是知识点,而是那个讲知识点的人。
此消息迅速引发全网关注。这种通过处罚机制强行约束商家多平台定价权的行为,其本质与备受诟病多年的“二选一”并无二致,甚至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变相的新“二选一”。
官网显示大疆本次降价活动从10月9日开始,力度颇大,其中大疆最火热的“网红”产品Pocket 3最高直降900元,Action 5 Pro 标准套装最高降价1050元,本年8月刚发布的扫地机器人和7月上市的Osmo 360全景相机也在其中。许多在降价前刚刚购买
其实东大真正的目标,并不是铁矿石和美元,而是国际金融资本。在过去,西方的跨国金融资本通过垄断4大权力,把包括铁矿石定价权在内的各种经济特权,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它们就像一群蚂蟥一样,趴在工业国身上不断吸血。
在人工智能、半导体等科技概念席卷资本市场的今天,传统的消费板块似乎显得有些“落伍”。增速放缓、估值承压,让不少投资者心生疑虑:在这样一个追求高增长、高弹性的时代,消费股的价值还值得肯定吗?
10月14日,欧盟委员会发布声明,宣布对三家全球顶级奢侈品牌——古驰(Gucci)、蔻依(Chloé)与罗意威(Loewe)处以总额1.57亿欧元(约合1.82亿美元)的罚款,理由是这些品牌在欧洲市场通过设定最低销售价格、限制折扣区间等方式,干预了零售商的自主
在第五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的珠宝展区,一位年轻设计师指着一枚胸针解释道:“这枚牡丹胸针的灵感来自清代郎世宁的画作,但用了西方彩宝镶嵌工艺。它不叫‘中国风’,而叫‘雨后的莫兰迪’。”这种将东方美学转化为世界通用语言的设计,正成为国潮珠宝走向全球的缩影。
全球最大铁矿石进口国与主要供应国之间的贸易博弈再度升温,这场围绕价格与货币的较量正撼动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传统格局。据彭博社报道,中国矿产资源集团已要求国内买家暂停购买任何以美元计价的必和必拓海运铁矿石。这一指令意味着新合约的签署将全面暂停,包括已从澳大利亚运出的
看着手机里刷屏的阿里云栖大会新闻,我端着咖啡的手突然抖了一下。主会场那张全景图里,LED屏幕上"碳硅共生"四个大字刺得我眼睛发疼——这不就是上周我刚割肉的半导体概念股吗?
前几天看到一个让人深思的数据。日本有超过200万人,年收入不足100万日元,按汇率算就是5万人民币。但这些人中有很大一部分过得比国内年收入20万的中产阶级还要滋润。为什么?
最近半导体板块的热度让我想起了十年前刚入行时的情景。那时我也是个热血青年,每天追着各种专家观点跑,结果发现这些观点就像上海的天气一样多变。今天说牛市来了,明天又说熊市将至,搞得人晕头转向。